1)第三百零四章关于科幻_回到过去好好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2007年9月1号,宁远携主要演员在自家的安宁酒店进行了《时间规划局》的新片发布会。

  主演周讯、邓朝、陈昆加上刘业、张紫怡、陈明浩、胡镜、袁荃等客串得全部都到了现场。

  基本上除了主演,客串的全都是老同学。

  “欢迎各位朋友来参加我的新片发布会,我的新电影《时间规划局》从明天开始就正式开机了,这是一个算是科幻类题材的电影...”

  这一说科幻,下面的人全都表情怪异,这科幻不会又是《人生遥控器》那种科幻喜剧吧

  “请问宁导,是真的科幻片还是科幻类型片?”这个记者的问题,直接让宁远笑了。

  也不怪大家提出质疑,实在是国内确实没什么正在的科幻电影。

  宁远的人生遥控器这种,算是科幻喜剧片,只能算是软科幻,或者说是伪科幻。真正想好莱坞那种科幻电影,《黑客帝国》《星球大战》这种科幻,是真的没有。

  为什么没有?

  简单粗暴的回答就是:没钱!

  其实也缺技术,但有钱了很多技术能买了,所以还是没钱。太空科幻电影,国内目前还拍不出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足够的应用。

  因为没有足够的应用,所以就没有足够的经验。

  这种经验包括整体设计、道具制作、内景搭建、特效配合、预算控制和管理等等细分环节。

  简单地说,国内没人准确地知道太空科幻电影需要花多少钱,才能拍到一个特定的效果。

  而缺乏应用的大前提,就是市场需求不明确。只要解决市场需求问题,应用啊经验啊配套体系啊什么的,国内电影人可以很快都能解决。

  但是,拍一部太空科幻电影,国内观众买账吗?能收回成本吗?

  这个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大概率是不能。

  现在的实际情况就是,很多人都在边上观望。都知道这条路迟早得走,但没人愿意第一个冒险。因为这一步踏出去,就得烧掉数以千万的资金,甚至是更多。

  所以,恶性循环——没有明确的需求,所以缺乏足够的应用;然后导致缺乏足够的经验;而没有足够的经验,就无法实际应用,也无法证明市场需求。

  要想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就得有人先证明这种电影能挣钱,或者起码能证明国内观众确实有对这种类型的需求。

  剩下的,就简单了。

  而目前国内,就这个票房市场,想要撑起一部大型科幻电影,那就是痴人说梦。

  《赤壁》投资还不到几千万美金,分成上下两部,都得陪钱,就不用说上亿美金的大制作了。

  “我只能说,这部电影更像是对未来社会的一种探索,而不是《星球大战》那种跟外星文明大战的电影....影片主要说的是,未来,人类的遗传基因被设定停留在25岁,不管他们活

  请收藏:https://m.gr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