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13章 王氏来了_红楼兵仙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13章王氏来了

  前世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

  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大齐立国后,为日后做打算,也为了储备人才。太祖完善了前朝流传下来的武举制度,以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为理念,确定了三组考试的程序和外场考武艺、内场考策论兵书的考试办法,武举制度臻于规整。

  然而上皇治世初期,曾有朝臣发起过一次进一步改革武举的议论。

  有朝臣主张设“三等武科”,分别遴选出基层、中层与将帅三个档次的人才。

  初场试武艺,内容包括马步箭及枪、刀、剑、戟、拳搏、击刺等法。过了第一场就能有资格去担任小旗、总旗之类的基层军官了。

  二场试营阵、地雷、火药、战车等项。过了这些就算可以当百户到千户之内的官了。

  而第三场就不是常人能参与的了的。三场考的是兵法、天文、地理等领兵的大将需要掌握的哪些知识

  显然易见,这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提议,可惜并没有引起朝廷重视,换句话说,培养难度过大,有这种本事的也不需要来考。

  而且这种武举就不是寻常武馆能教的了,讲道理若是武馆里的武师会这些,那他还要在武馆里当武师吗?早就参军搏富贵去了。

  也就只能官办武学了。

  对此,贾珲倒是很乐意去教,但学员们能不能学会兵形势这种吃天赋的东西他就无法保证了。

  然而办武学这个想法很好,但真办起来难度直线上升!

  开国初年就办过官办武学,但很快就成了个官办武馆,教的东西也与外面的私办武馆没什么差异了。

  这年头,能如孙武、尉缭还有李卫公这样能够把自己的军事理念与练兵、作战方法著书立传的人还是太少了,武将们的兵法心得大多都是要传家的!可能碍于太祖的威严去教书了,可教着教着,武将们不由自主的就开始留手段,留着留着就一点手段都没了

  武学也就这样迅速没落了下来,在办学后的弟九年被废除。

  不过现在也不是商议武学的事情,而是考核上直亲军的军官,规矩也没有考武举那么多,只是按照那些项目考罢了。

  但是最基本的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准试弓马的规矩还是要遵守的。

  在贾珲宣布了这个规则后,原本还充斥着肃杀之气的校场瞬间鬼哭狼嚎起来

  不过规矩就是规矩,二圣当面他们也不敢造次,更何况,他们的顶头上司也在点讲台上看着他们呐!

  首先,抽取考试号。

  在点讲台上无所事事的都指挥使们也纷纷下去,带领着自家的参考人员来到了点将台正下方的几张桌子处。

  桌子上放着几个竹筒,竹筒里塞满了

  请收藏:https://m.gr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