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六七章 想撇开单干了_我成了仁宗之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弼奏对了。

  “富卿,今日早朝轨道之议何故?”

  “官家,弼与殿下沟通,殿下有意向收购如今汴梁之余粮。休沐之日,三五人范围内曾有谈及……”

  说轨道呢,你说粮食干嘛?赵祯继续看着富弼。

  “这次粮荒之争,让商贾以及臣工看到了轨道运输之便利。是故,臣工为家乡计,为朝廷计,倡议铺设轨道是应有之议。”

  尽管大家都明白,可言辞上还是得冠冕堂皇。

  总不能说:这帮孙子看着轨道的运力眼红了,不仅是货运,就是客运也有赚头。这不是你家儿子发慈悲要收购粮食嘛,他们觉得有点钱了,就想着投资轨道。

  再说了,都清楚,所谓的商贾,所谓的粮商,都避免不了跟臣工勾连。否则,切葱的下人都能领五贯钱的酬劳,上哪搞这些钱去?

  其实赵祯根本就问的不是这个,他想知道的是:为什么这次早朝会如此意见统一?

  可惜,这一点富弼也没法回答他。

  没人通知富弼,应该说这一次的范围很局限。重点是北人,还是家里有大片田地,历年以粮食粜籴为主要收入的臣工。

  这也难怪,南方人航运发达是一方面,轨道铺设的难度相当大。改航运为轨道运输不合算。

  真正让这帮人团结的原因,不仅仅是轨道的利润,而是太子殿下粮食的来源。

  如果太子殿下能保持这样的粮食运输,势必会对他们传统的盈利点造成威胁,甚至直接把赖以生存的粮食买卖给断绝了。

  所以,不顾一切的要找了另外的营生。

  北方的臣工中,是有掺和太子殿下有些产业的。比如毛线,相公层级的就掺和了。比如马车,比如石炭,甚至南方的那些产业也有掺和的。

  收益也确实见着了,只是,在所有掺和的产业中,他们没有任何主导权,甚至知情权,也只是在太子殿下所谓的通告中知晓。

  延伸到运输业也有份,可他们不知道何时有了一个专门的运输队,还直接服务于京兆府和河北道。

  就是这一次的粮食购买,从资金总量上,他们也是有份的,可所有跟安南的交易,他们都不清楚。然后,就这样被埋了。

  至于南方的臣工,对太子殿下的独断专行也深有感觉,很乐意看到能有脱离太子殿下掌控的操作。

  所以,这一次早朝相当和谐。

  真正的原因是对太子殿下恐惧了,恐惧于他的谋划,恐惧于他的独断专行,甚至恐惧于未来被掌控的可能。

  这些,只是在臣工中有了共识,从而形成想于太子殿下抗衡的团体。

  至于富弼等人,抛开了利益,或者说在每一次的勾心斗角中,他们都是既得利益者。

  他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太子殿下的谋略。

  富弼的回答,相当于没回答,并没有解决了赵祯心中的疑问。

  看了看儿子,好像不在意?

  有些话,父子俩可以说,当着相公……算了。

  赵祯有意让富弼回去了,可富弼反倒没回去的意思。

  “殿下,今日斗米三十文,已经回到了大旱之前的粮价。粮贱伤农,米价不能再跌了。否则,就需要由制币来调整米价了。”

  富弼觉得这帮臣工有点操之过急了。

  太子殿下只是在饮宴上,随口那么一说,能不能成行尚不可知,如今如此着急的撇开殿下谈轨道……太子殿下可不是任人揉捏的软蛋,真惹急了,不提粮食收购的事……又是一次傻眼的经历。

  我成了仁宗之子章节列表

  请收藏:https://m.gr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