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百六十三章 战略处的应对_大明的工业革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水渠流过的地方,基本上都是上好的水浇田,一旦改道的话,那些高产的水浇田就会变成低产的旱地。

  这就是最大的难题,也是疏浚水渠最大的阻碍,大明各县目前的各条水渠,以及水渠流过那哪些田地,全都是官僚乡绅们一代又一代人争水的结果。

  突然要疏浚水渠了,万一自家的上等水浇田变成了旱地,这就要了官僚乡绅们的命根子了。

  怎么补偿,补偿的是银子还是田地,补偿多少等等。

  都是复杂到让人头疼的难题,这还不是一家两家的田地,而是全县的田地。

  这些毛概思想的忠实崇拜者,却让宋士慧也开了眼界,见识了什么叫做动员能力。

  这些毛概思想崇拜者的动员能力,强大到就连朱舜和太子朱慈烺,还有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

  从来没有官僚乡绅疏浚成功的水渠,他们不仅疏浚成功了,还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十年都不一定功成的难题。

  只用了一个月。

  简直有些骇人听闻了,这要是传到京城,估计东林党官员谁也不会相信。

  朱舜和太子朱慈烺哪里会在意东林党的想法,不相信才好,这样工业派就能继续闷声发大财了。

  土改的这一年,也成了太子朱慈烺最忙的一年了,也是最为充实高兴的一年。

  密云县的水渠疏浚成功,接下来就是千斤水稻的推广,以及旱地土豆的种植了。

  太子朱慈烺成为了大明历史上除了明太祖朱元璋以外,第二个真正知道怎么种田的皇帝,虽然他这个皇帝现在还只是储君。

  太子朱慈烺对于一亩地的收成,旱灾年的收成,正常年份的收成,全都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

  甚至还知道了一亩地需要多少粮种,租借耕牛和铁犁,采买鸟粪石等等所有的成本。

  清楚的知道了老百姓一年忙到头手里能落下多少粮食,也清楚的知道大明老百姓被贪官污吏们压榨到了什么地步。

  太子朱慈烺对百姓疾苦从内到外有了极其深刻的认知,下定了决心,以后绝对不能对老百姓有任何加派。

  这便是朱舜要让太子朱慈烺亲自参与土改的良苦用心,就是让他成为真正知道民间疾苦的皇帝,而不是何不食肉靡。

  朱舜和太子朱慈烺疏浚土地的一个月时间里,四大晋商之一的王家用极低的价银,把顺天府各个官仓用来赈济村民的粮食,全部倒卖一空。

  官仓里的粮食被卖了,全被东林党官员换成了沙土石子,至于是用来赈济灾民还是给边军的粮食,他们才不管那么多。

  只要能把银子捞到手,别说是官仓的粮食了,就是军粮年东林党也敢倒卖,换来了大笔的银子。

  因为借用了打压太子朱慈烺和工业派的名义,王家用了一个极低的价银,低到了王家掌舵人王大宇这段时间整天笑到合不拢嘴。

  四大晋商

  请收藏:https://m.gr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