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87章 神话传说_超宇宙基因武道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为准堤,石庭隐曲;西为接引,庭敞豁朗,饶有别趣。由角门石径北上,陡崖高丈余,阔八九尺。上刻石佛法像,色如古铜,扣之有声。坐下莲盆,则因石为之。

  另一院,院中有‘二层石洞’,洞内刻小佛像。”(见《济宁山水志》)

  “莲台”稍东处屹立着一座七级佛塔,塔上刻有“圆寂本师和尚觉灵”几字,这就是明朝抗倭高僧东鲁西竺禅师的灵塔。

  塔上西竺禅师趺坐莲花之上,造型古拙、生动。

  灵塔前有一刻有“东鲁西竺禅师铭志”的石碑,是明代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所立。据碑文记述,东鲁西竺禅师俗姓王,祖籍山东莱州府掖县神山乡朱宋社。

  自幼弃俗出家,落发于金台白塔院,“投礼禅僧道聪为师”,后受佛戒,嗣法于高峰门下。第九代传法宗师天恩,“付嘱来源,赐号西竺禅钠接续命脉”。

  其后,云游各地,在长耳定光佛修行成道之处的浙江南高峰下,创建西竺禅庵,“大弘高峰正宗,广传佛祖心印法”,遂成为一代宗师。

  明嘉靖年间,“倭寇侵国犯境,总兵诸将莫克敌之。”在国家面临着异族侵略的危难时刻,东鲁西竺禅师挺身而出,“为国从请,率领僧兵三千余众”,英勇抵抗倭寇侵略。

  经过浴血奋战,“剿绝胡夷,扫荡无余”,为国立下大功。

  一年后,东鲁西竺禅师来到山东,闻梁山有古迹梵王莲台,恰梵王宫落成,遂应众僧所请,就居梵王宫大弘经史,开宗讲禅

  。嘉靖四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东鲁西竺禅师圆寂于梁山。两年后,弟子们感其恩德,命工琢塔、勒石建碑。这就是“东鲁西竺禅师铭志”石碑的由来。

  在莲台寺东南石径南侧,有一眼泉水清澈、甜如甘露的石井,井口八角,俗称“八角琉璃井”,该井建于明代,据说泉眼直通东海,逾千年不干。

  井口用大块方石砌成,井壁用琉璃方砖砌垒,径约3米,深约5米。《寿张县志》称之为“石井甘泉”,并列为寿张八景之一。清?滕永桢留有诗赞曰:

  梵宫古井**圆,穿透云根涌出泉。

  派接恒河归净域,味同液露洗心田。

  洞虚照彻壶中月,渊极深沈地底天。

  静看光明钱载鉴,何妨醉后学逃禅。

  另据《梁山县志》记载,莲台寺“台在梁山前隅,如莲花突起。邑人因镌神像,供奉龛焉。高约丈余,晴雨生色”,故“莲台春色”被列为地方名胜之一。

  而今的莲台寺是进入新世纪后因势而建,虽未必直追原貌,却也引人入胜。特别是在阳春时节,杏花村一片花海似云如霞、香飘四野,香客游人如织,是梁山重要景点所在。

  四人一路又来到法兴寺,也叫下莲台寺,初建于唐朝,重修于清朝。

  唐代曾为佛教胜地,占地二百余亩。

  明代法兴寺住持东鲁西竺禅师帅僧兵三千余人开赴东南沿海协助戚继光抗击倭寇,使法兴寺声明远震。

  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路经梁山泊时也曾经进寺与主持对诗。

  阅读网址:,感謝支持,希望大家能支持一下手机网站:

  请收藏:https://m.gr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