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修路致富_我爹海瑞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最简单的例子,明朝的朱元璋是下令禁海、但不是完全禁海!

  因为当时明朝刚刚建立,需要迅速恢复农业、而不是渔业、海业。

  老朱必须要让民众投入农业的建设中,先将温饱的问题解决、再出海。

  这才是朱元璋所想要的效果,可是后世子孙脑瘫呀!

  第二位继承人朱棣,有着朱元璋的风格、甚至说能力超越了先父。

  朱棣将应天府迁移到顺天府,其中问题是很多、但忽略了很重要一点。

  那就是将南方的粮食通过漕运输送到北方,路途的消耗太严重!

  明明可以走海路、却要走河路,这是为什么呢?又有什么猫腻呢?

  首先和皇帝没有关系,毕竟有些事情皇帝也不能面面俱到。

  明朝最腐败的一个机构,那就是漕运!堪称是敛财机器。

  从杭州到顺天府、从南到北,这得养活多少官字下的嘴!

  从利益的角度切入,就能够了解一个政令为何被曲解、被串改。

  要是真的开海了!那皇帝肯定会想到,为什么不从海上运输粮食?

  开海最终会导致河道被荒废,整个漕运遭受致命打击。

  可能会有人说隆庆时期开海,但你们可以发现漕运依旧存在。

  这又是为什么呢?漕运的背后是漕帮,漕帮的背后是万千苦力、他们没了工作不就反了吗!

  漕运一旦混乱,京城吃土、北方将士立刻哗变。

  一环接着一环,形成一个腐败的利益链、却又没有人敢去捅破。

  直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漕运彻底的停止下来。

  海瑞很是知道,只要与基层保持沟通、就能将一切的麻烦事情处理好。

  而不是自己在南平下一道令,让下面的工作人员奉命行事。

  老实人办妥、老油条谋利、老滑头谋权,一道令变得极其复杂。

  “周承!我记得这是你家乡吧?”海瑞对着身旁的周承说道。

  “是的、先生!这就是我的家乡,风景很是美丽吧!”周承自豪的说着。

  虽说没有考取功名回乡,但是带着村民们一同致富、周承很是感恩。

  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够打动每个人。

  周承认为自己最初的选择没有错,去TM的科举、去TM的仕途。

  能够让乡亲们脱离贫穷、走向致富,周承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

  “现在各个地方的地主,全都跟随着子渊去搞什么工业。

  乡村正在处于落败的状况,我们需要加把劲去改变。

  首先我们必须靠着农业去支撑,有钱才能够办事情。

  我的打算。。先修路、再谋路,没有路货销售不出去、人进不来。”海瑞说着自己的想法。

  这一点是从海正修路中得到的启发,各个省道都在扩建与新建中。

  甚至说不惜财力,大力的建设直道、背后的利益很深。

  “先生,你是想说、想致富先修路?”周承询问着海瑞,自己的阅

  请收藏:https://m.gr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