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11章 真是来对了_明朝第一弄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作风啊,就是它了,杨慎大笔一挥,直接勾取,意泰神闲的模样,大有他师傅在内阁票拟的风采。

  不就是……杨大才子下笔如有神,很快就完成了所有的选择题,接下来的题目是简答题。

  看完简答题的第一个题目,杨慎的神情凝重了起来,不是因为题目太怪,而是反过来了,题目突然严肃起来,严肃的甚至让他有些吃惊。

  “古人曰: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先是引用了一段圣人之言,在这张试卷中,这还是第一次。

  “……问:到底要如何才能做到老有所养?”

  这个题目好大,足以用为科举的主题了。若是从前,杨慎自然会引经据典,写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出来,细述用圣人之道教化百姓,使人人有礼,恪守道德,进而达到天下大同的老生常谈。

  可是,即便不考虑皇上对礼仪不屑一顾的态度,只要想到天津的见闻,杨慎也知道从前的答案是不正确的。

  道德是好东西,但这玩意只适合拿来当自己的行为准则,并不适合拿来要求别人,更遑论朝廷以之要求百姓了。其实,严格去追究的话,圣人的话本身就有很多自相矛盾的。

  孔夫子经常用看淡名利来教诲弟子,但实际上,这位儒家圣人当年奔波诸国,所为何事?还不就是为了求个一官半职,进而飞黄腾达吗?

  士人们可能会辩解说,孔圣人是为了从政之后为天下人谋福。可是,当年跑去卫国,投靠卫灵公嬖幸的宦官痈渠的人,难道不是这位夫子吗?走后门,走被他后世的徒子徒孙唾弃的阉竖的后门,为的不就是谋官么?

  季氏家臣公山不狃和阳虎谋叛,公山不狃派人去请孔夫子,结果他又是跃跃欲试,要不是子路拼命拦着,而谋逆的两个人很快事败,没准儿早就被人当乱党干掉了。

  正德和谢宏哥俩都是不读圣贤书的,也不知道这些典故,可杨慎是谁?这位神童自幼就开始读经典了,对这些典故也是存过疑虑的,当时有授业老师给他授业解惑,并没有深究,可此时他观念已经有了变化,哪里还会和从前一般想法?

  思索良久,杨慎在题目旁边写下了两个字,他用的当然不是炭笔,而是毛笔,这二字蕴含了他的浓烈的情绪,因此也是浓墨重彩,力透纸背。

  严肃的问题不止这一个,可以说,所有的简答题,都是类似的风格。不单是杨慎神情凝重,李兆先手中的笔也慢了下来,皱眉思索时,眉宇间浓郁的凝重之色,全然不在杨慎之下,显然这位首辅公子也不完全是个玩世不恭的浪荡子。

  “海外有广大的疆域,不尽的财富,若要攫取之,何策为上?”

  “世间有人富有却不通应用之法,有人贫穷却善于经营,如何才能使其各得其所,不致浪费?”

  诸如此类的问题层出

  请收藏:https://m.grtxt.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